逢甲大學交流之旅

我於2017年2月10日抵台,自此拉開了一段為期156天的臺灣逢甲大學交流之旅。156,這個數字記得如此之清楚,是因為我曾無數次渴望它長一些,再長一些……

作者:王榮

距逢甲交流一年有餘,我想再次用文字的方式為這段妙不可言的旅程畫上一個句號,以此回顧和感謝我的老師、同學。

(一)學術收穫

在逢甲大學,我所在的實驗室是由張真誠教授(以下尊稱為“老師”)所組織的多媒體暨網路安全實驗室。老師被譽為“臺灣密碼學之父”,是IEEE Fellow、IET Fellow,發表學術論文千餘篇,同時也是臺灣之首的“全球Top 1000 電腦科學家”,學術榮譽不勝枚舉。

交流期間,我最重要的收穫是謹記住了一位合格的博士生應具備的三種素質:能說、會寫、敬業精神。這幾點也是老師判斷他所帶博士生是否具備畢業條件的基本標準。

“能說” 即通俗易懂、深入淺出地講解自己或他人論文的步驟和精髓。

每週四上午,實驗室會如期組織 “每週兩報”,即由兩位同學分別提前閱讀一篇近兩年優質期刊上的論文,看懂,理解,消化後,再通過PPT講演的方式把論文的動機和核心方法闡述給大家,講演的同時隨時回答老師和在場同學的提問。

正是通過“每週兩報”的幾次訓練,我才學會沉下心來,從頭到尾地閱讀一篇論文。讀懂的地方要提煉成自己的內容。讀不懂的地方查資料,追問是什麼地方不懂(英文語法,數學理論,抑或是專業概念?)。其後,有邏輯有條理地把自己的理解通過關鍵字、框架圖、實例等簡單明瞭地呈現在PPT上,以輔助自己當場的講演。而最讓我嘆服的地方在於:我以為自己準備得如此細緻,可以應對任何刁難的提問時,在場的老師和同學的某些問題仍然讓我犯難,讓我有新的理解和收穫。如此下來,自己用心準備了一篇論文,不僅鍛煉了自己的閱讀能力、總結能力、表達能力、臨場反應能力,而且難能可貴的是接觸了不同人的思考方式、提問題的角度。

我想我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每次的“每週兩報”上,老師深入淺出、簡單明瞭的表述問題、總結論文精髓的能力從來都讓我拍案叫絕,讓我受益匪淺,現在回想起來也無比遺憾無法再繼續跟隨老師學習,遺憾,遺憾!

 

“會寫” 即又快又好地寫出論文。

老師曾多次說過“研究是越來越難做,所以只要有好的想法應立即付諸實驗,趕緊寫”。這種人為自造的“緊迫感”有一個好處:它不斷提醒我目標是什麼。我的目標不是慢條斯理地啃論文,更不是想出一個舉世震驚的idea,而是抓住火花般稍縱即逝的念頭做實驗、寫論文。其他一切都是為寫論文、發表論文做準備的。依靠老師的細心指導,我在交流期間先後撰寫了兩篇論文,一篇論文發表於SCI期刊《The Computer Journal》,另一篇論文被SCI期刊《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》接收,即將發表。

不過,此處我的體會是:不同的研究方向,論文的創新點和實驗的難度、速度是不一樣的,也不可盲目與同學攀比寫論文、發論文的速度。時刻謹記“目標是什麼、走直線距離抵達目標”便可。但管努力,功不唐捐。

“敬業精神” 即保證每天固定時段和時長的工作。

每天固定時段和時長工作的要求放在職業人士身上在正常不過,但對於時間自由分配的研究生而言,其實是一種挑戰。難的不是我今天何時到達實驗室、工作了多久,難的是我每天何時到達實驗室、每天有效工作時間多久。因為在老師的實驗室,除了本地學生,還有大量訪學交流的老師和同學,大家似乎默契十足地共同營造了一種勤勉、努力的學習氛圍。工作日上午八點半左右,大家如約而至實驗室;晚上常常工作到九點、十點才返回宿舍休息。週末沒有外出計畫的同學也不會賴在宿舍,會主動來實驗室學習和工作。

我常常回顧為何自己在臺灣成長如此之迅速,想來必定是這份 “敬業精神”帶來的累積效應罷了——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!我回到大陸的實驗室後,僅觀察到零星的幾位同學能長期堅持來實驗室工作,因此,非常懷念在逢甲實驗室那種相互督促又以身作則般“敬業”的默契和氛圍。

(二)閒暇時光

在內地,師生關係常常比較嚴肅和正式。所以,我從未認識一位元老師可以超親切、超和藹地與學生聊天、開玩笑,甚至邀請學生爬山、品茗、享美食。

天氣好的週末,老師常常邀請學生去爬台中的大坑山。大家各自備好吃食,驅車前往的途中,四五人常常有說有笑,好不愜意。所登路線多以平緩、陰涼為主,既可運動鍛煉,又可親近自然、洗肺養心。登山的重頭戲還有品茗。每每達到休憩處,大家連同老師的幾位摯友圍坐一團,由一位被老師戲稱為“茶神”的劉源貴老師負責泡茶沏茶給大家品味。席間,老師總不吝美言把學生介紹給自己的好友,反過來還幽默打趣好友的一些故事和見聞。每每想起這些時刻,我總感覺心中如飲茶般甘甜,甜的自然是這一次次有趣的經歷,甘的卻是時間如梭,往事不可追!

除了平易近人、風趣幽默的老師,實驗室還有一群友善可愛的同學。我們雖來自內地不同的省份和高校,卻因為同樣的求學目標、相近的年齡和喜好走得親近。好幾次週末我們結伴去挑戰大坑山4號步道,去鹿港體驗民俗文化,去臺北十分看天燈,與他們相處的時光,短暫亦永恆!

(三)風景如畫

我深深地喜歡臺灣,除了臺灣人的禮貌友善、臺式清新,還有臺灣的景。與臺灣真切擁抱過,才能深刻體會為何此地總譽為“寶島臺灣”。

彩虹眷村 遊玩時有幸偶遇彩虹爺爺,正是彩虹爺爺用五彩的畫筆勾勒出彩虹眷村這個充滿童趣的小巷。

薰衣草森林 神秘而清新的薰衣草森林似乎擁有讓時間靜止、世界安靜的魔力。

中社花海 臺灣不缺花草,更不缺擺弄花草,熱愛生活、追求美的同胞。

墾丁 墾丁的海藍得深邃,以海為裙,追尋自由。

    記憶中還有許許多多美好而珍貴的臺灣見聞,不忍驚擾……

 

最後,再次感謝實驗室的所有同學以及劉燕君老師。常常想起我向你們請教問題時,你們耐心細緻的講解、另闢蹊徑的建議,都使我心生暖意和動力。

深深感謝陳同孝教授,感謝陳老師幫助我找准研究方向,為我答疑解惑,又為我字斟句酌反復完善論文,使我受益匪淺。

深深感謝我國內的導師朱焱教授,若非導師引薦和支持,井底之蛙的我又怎能有此良機與臺灣結緣,與逢甲結緣。

深深感謝張真誠教授,老師傳授我的東西遠不止學術研究的門道,更有為人處世的哲學。“學術大師、人生智者”應當就是老師這樣了吧。有幸前往老師的團隊交流和學習是我博士階段最珍貴的經歷、最重要的轉捩點。

謝謝恩師!謝謝益友!